编者按:
第38个教师节即将到来,全国1800多万名教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为切实做好2022年教师节庆祝工作,集中展现广大教师爱党爱国、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离退休工作处采访了部分离退休人员中的教师模范典型,聆听他们的谆谆教导,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强化榜样引领感召。

徐惠忠老师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1961年12月生,198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6年于同校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11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等学历研究生毕业,获材料学工学博士学位
1986年6月至1993年1月,任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任助教、讲师
1993年1月至2002年9月,任烟台大学土木工程系任副教授、教授
2002年9月至2013年9月,任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建材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空气净化示范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等。
2009年获得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13年被评选为山东省教学名师
201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曾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教研课题2项,企业委托项目8项,技术转移转化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
2019年作为山东省高校唯一代表,出席了建国七十周年天安门广场国庆观礼活动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境界
2021年底,怀着丝丝地不舍,我还是告别了35年的教师生涯,正式退休。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很想就“教师”这个词汇谈点感受,也希望能够通过对“教师”称谓的理解,与在职的同事们做些交流。
本人自学生时代就对老师尊敬有加,对教师这一职业更是充满了向往,虽然大学没能读上师范,但研究生一毕业就踏上高校讲台,一干就是一生。起初,可能只是将此作为一个谋生手段,但随着教龄的增加,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了从教师这一身份上所获得的责任感、自豪感和成就感。当一名好老师,其实就是一种责任。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呢?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我非常赞同这一点,也一直坚信好老师就得让学生由衷的佩服你和尊敬你。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的体会是:首先你得有人格魅力,既要有学问,又要行事端正、无私无畏,充满自信以及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成为学生内心膜拜的正面形象。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做到不怒自威,从而比较容易地通过自身行为感化学生、通过自己的教授活动武装学生,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回顾自己一生的教书生涯,好像从来没有惩戒过学生,也很少批评过学生,上课也很少全班点名,但我的课却很少出现旷课、迟到、不认真听讲的事情,我想是不是也与自身的修为有点关系吧。作为一个老师,你的学识当然一定要强,不然无人会佩服你。但要学生从内心里真正的尊敬你,还得依靠人格魅力。大学生眼里最佩服的是哪些人?据我了解,一类是有真才实学的大学问家,还有一类是真正热爱教学、真切关怀学生的人,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处处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通过渊博的学识、认真的态度、高洁的品格去感染他们,他们同样也会感激你、崇拜你。
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我想这不仅很好地体现了 “传道、授业、解惑”,将传道列为首要的传统教育思想,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之要,首在立德”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很好诠释与贯彻落实。这也从另一侧面反证了,绝不能将教师这一身份仅仅当成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而必须要志存高远,将好老师当作人生的一个追求、一种境界。
2019年,我作为山东省唯一的高校教师代表,出席了建国七十周年天安门观礼活动,当时的那种自豪感、荣誉感,至今仍然难以忘怀。回想自己半个人生的教书生涯,能够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肯定,好像又重新获得了一种动力,进而进入到了一种新的境界:退休不是终点,而是人生另一阶段的起点,老有所为,方得始终。偶想杂谈耳,祈与同事们共勉之!

杜永吉老师
1979年就读兰州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
1983年任教山东煤矿干部学校
1988年调入烟台大学,先后任职学生处干事、纪委办公室副主任、建筑学系党支部书记及党总支书记、土木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校工会主席、校纪委副书记。曾获烟台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烟台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省优秀工会工作者荣誉称号。
师者说
弹指间来烟大工作生活已三十四年,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回首曾作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有耕耘,有收获,也有遗憾。假如时光倒流,回到退休前年轻的自己再做一回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会更加用爱心温暖学生,用公心赢得学生,用耐心陪伴学生。
用爱心温暖学生。“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高校肩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是履行这一历史重任的重要责任人,崇高的职责使命激励自己,以比只爱自己孩子的普通人更高的爱别人孩子的“神”的精神境界,对所有学生给予不计回报的无私的爱,温暖学生的心灵。天长日久,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真情实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心中有坚冰也会被感化消融。
用公心赢得学生。“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平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一名学生,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无论是干部子女还是工农子弟,无论是家境富裕还是家境贫寒,都以公心待之,不厚此薄彼,更不趋炎附势,以心底无私的精神和一视同仁的做法赢得学生的心。长此以往,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会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学生会耳濡目染产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用耐心陪伴学生。“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塑造心灵的工作,是艰苦、细致、漫长的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的困惑、迷惘与迷失,不忘教育初心,满怀教育激情,用力做工作,用心做工作,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努力,无怨无悔付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耐心陪伴学生成长。

陈忠华老师
湖北潜江人,中国地质大学科技英语专业毕业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教师,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烟台大学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学术带头人
长期从事人类文化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研究,在全国同领域有重要影响
曾于1990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曾被评为河北地质学院和烟台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曾任烟台大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烟台大学“山东省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专家”
和大学生谈学业观念与身份责任
我们的大学生,从他们以新的社会身份迈入大学校园,就应该开始肩负起国家、民族、社会、时代赋予的神圣的政治使命。这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同于其他国家、社会、民族、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但是,由于这种使命带有很强的观念意识和价值意义,所以在现实中往往被淡漠甚至被虚化了,致使一部分大学生身份责任丧失,学习动力减退,校园情致低迷学业绩效欠佳,甚至人生方向迷茫。
改变这种局面,可尝试这样一种综合性策略,就是把政治使命落于现实中,让大学生在学业中建立起身份责任。
但是,大学生的身份责任感或者责任意识也容易空泛化,也容易被忽略。因此,也必须有一些措施来保证责任感的存在和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我们提出,把身份责任贯穿于学业中,而建立学业观念是第一步。这一步,是把内在的主观的精神层面的因素转化为外在的客观的可管理规则。
所谓学业观念,就是我们的大学生应该如何认识学业,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业,进而圆满、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学业,甚至成就自己的学业。
所谓身份责任,就是大学生在自己的整个学业过程中的应作应为。
我们强调从现实出发建立三种观念,在观念的指导下明确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责任,在责任下学习和成长。
第一、把专业与学业区别开来。应该使我们的大学生明了,专业与学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中,专业是相对狭义和刚性的一个教育管理范畴,而学业则是一个相对广义和柔性的培养实践范畴。前者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课程+学分”,后者是以专业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的成就验证是毕业证,而学业的成就验证则是学位证再加其它各种评优、奖励证书。所以,较之专业成就,学业有成要丰满的多。
第二、不能简单地把专业更不能把学业与职业等同起来。方便起见,职业大学生圆满高质量地完成学业,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获得有薪资福利待遇的工作。在读大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业成就,在学业观念中,不能过早过多地渗透职业观念。因为,职业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只有在学业后期,作为学业教育的有机内涵和组成部分,在职业规划教育和引导中可以适当、理性地涉及职业观念成分。
第三、观念上,不要从“学业”跨越式地进入“事业”。学业和事业,是我们人生历程中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条件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目标不同、追求不同,因而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事业是指在职业领域稳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把岗位工作已经升华成为以追求高品质人生价值为目标取向的奋斗活动。事业是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德育和美育 。
大学生在学业阶段谈事业,对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而言,都是超前的或超现实的观念引导。
只要我们的大学生正确地理解、正确地区分学业、职业、事业的概念,建立起正确的学业观念,把自己主要的思想、精神、意志和情操投注于学业,在身份责任的动力推动下,就一定会高质量地圆满完成学业,成就自己学业。倘如此,我们的大学生就真正会做到无愧于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和时代。

牛德稼老师
1971年11月入党,1976年山东省水产学校毕业留校任教
先后任学校办公室秘书、政治处宣传干事,校党委办公室副科级秘书,监察室主任,组织宣传科科长兼机关党支部书记,政治经济科主任兼书记
2002年7月仼烟台大学社科德育部讲师,人文学院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
2012年退休至今,现任离退休党委第12支部书记,夕阳红讲师团成员。
2020年中共山东省委老干部局、省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授予省直“本色家园.银龄榜样”称号,
2020年被聘为省委老干部局离退休党组织书记百名宣讲团成员
2021年山东省关工委聘为“五老”宣讲员
2021年被授予“烟台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寄语 第三十八个教师节
值此第三十八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谨代表离退休第十二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向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新老同仁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同时祝愿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欣闻我校新引进200多名博士,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颇有“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之感。更喜烟大学子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无数,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
在此祝福我校在新征程新起点上扬帆起航,劈波斩浪,奋发有为,为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突破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拙作小诗三首:
致教师
青春韶华站讲台,
桃李成溪育良才。
三十八载岁月渡,
欣看后辈胜前代。
致烟大学子
烟大学子朝气旺,
勇夺桂冦传辉煌。
师生共攀新高度,
华夏大地筑梦想。
粉笔赞
一生正直自身洁白,
甘为粉末痴心不改。
默默无闻黑板耕耘,
奉献自己学子成才。

兰翠老师
1963年出生于山东乳山。文学博士,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任烟台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党总支书、烟台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烟台散文学会副会长,曾任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主要致力于唐代文学、文献与文化的研究,先后在《文学遗产》《文史哲》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20余篇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摘录或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唐代孟子学研究》《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唐诗题材与文化》3部,编著《唐人律诗选评》《约山亭诗稿评注》《剧谈录》3部,主编参编《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读》《大学美育文学卷》等著作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5项,获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3次。
1993年及1995年连续两届获烟台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5年获山东省高校优秀党员称号
1996年获烟台市“三八”红旗手、烟台市先进女职工称号
2008年获烟台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烟台大学首届师德标兵称号
2012年获山东高校三八红旗手标兵、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荣休感怀
其一
忆昔初到烟园时,满目荒滩沙自来。
而今树盖已成荫,四季悦心有花开。
其二
三十五载三尺台,寒暑晨昏辛勤栽。
唐风宋韵乐传承,但为国家育英才。
其三
管理学院近廿年,经营跋涉历苦甘。
惟求公允行端正,喜见发展再登攀。
其四
先贤遗训犹铭记,老去经事心足安。
虽近桑榆仍未晚,还道彩霞尚满天。
【审核:王志强 责任编辑:李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