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典型引领

典型引领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典型引领 >> 正文

“忆峥嵘岁月 诉烟大情缘”专题访谈系列活动五

发布日期:2021-12-28    作者:     来源:     点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离退休党委开展了“光荣在党50年”党员专访活动,寻访挖掘五十年以上党龄老同志中“一生跟党走”的感人事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使命感,坚定信念勇践行,永葆本色跟党走!

本期人物:王顺珍老师

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39年3月,1965年入党;

196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

1965年,毕业分配至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工作;

1979年11月,对口调入兰州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教研室工作;

1986年8月,调入烟台大学,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999年3月退休。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3年小学毕业,全班三十余人仅有两人考上初中,王顺珍是其中之一。远房叔叔对王父说:“女娃那是别人家的人呀,你还让她上学干什么?”父亲未听劝阻,卖掉了原本就不足的一部分口粮,送王顺珍上中学。上学那天,父亲请教老师:能不能申请助学金?老师说:“拿助学金必须品学兼优”。王顺珍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到品学兼优,自己可以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第二学期王顺珍如期申请到助学金,直到完成学业,全部享受到了人民助学金。大学期间王顺珍得知,按当时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23位农民的辛勤劳作付出。“为了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党和人民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我的一切理所应当该归党、归国家、归人民。”王顺珍说到。

1965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前,系团总支书记周云龙和辅导员王永朝教授做介绍人,王顺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顺珍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我必须全身心报答党,回馈社会。只有加入共产党,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才能让全体人民幸福,才能更好地回馈党,回馈人民,回馈国家。”

"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首先要处理好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党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1965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当时,党中央号召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王顺珍老师说: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首先要处理好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党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所以她和同学肖显华毅然决然地报名去甘肃。(肖显华,王老师当时的恋人,俩人一同分配到酒泉后,1967年结婚,1979年一同对口调到兰州大学生物物理教研室,1986年一同调入烟台大学)。甘肃是当时可以选择地区里最困难最贫苦的地方。王老师肖老师在甘肃省人事厅等待再次分配时,遇到来自上海的一批学生,他们同样是分配到甘肃。但当他们抵达西安时,向甘肃省人事厅发来电报,要求必须把他们一行人安排在兰州,否则他们就原路返回。理由是从上海到甘肃已经落差很大了,他们不能接受比兰州还困难的地方。

王顺珍老师家住湖南农村,毕业时父亲已离世,家有年近七旬的老母,劳苦一辈子。原本她也想毕业后,留在身边孝敬孤苦的老母。现在是不能回湖南了,若能留在甘肃交通比较方便的城市,也能更多更便利得照顾母亲。但是,如果都想留在兰州,那边远的地方又安排谁去呢?王顺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时刻把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个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既然已经选择了甘肃,即使是比兰州更艰苦的其他地区,也要去。越是艰苦,就越需要党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去改变。王顺珍老师下定决心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就这样,她被分配到了甘肃最西边的酒泉,在酒泉师范学校任职,先后教过政治、化学、生物,后任教导主任,这一干就是14年。

十年文革,高等教育全部中断,国家人才断层非常严重。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后,党中央决定实行专业对口安排工作,即把专业人员调回到本专业岗位。本想就在酒泉呆一辈子的王顺珍老师,看到动物学专业的同事对口调到甘肃师范大学。心想:自己是学生物物理专业的,是不是也可以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经过询问、补报材料等后续事宜,王老师被安排到兰州大学生物物理教研室,就这样王顺珍老师开始从事生物物理这个领域。

建设烟大 做好科研

1986年,王顺珍老师来到了刚成立不久的烟台大学。作为烟大建校初期的元老,王老师和同事们的任务就是把烟台大学办成一所新型的、高水平的大学。学校想要办出高水平,首先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王老师不遗余力,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认真地完成教学任务。动物生理学是王顺珍老师教学任务中最困难的、付出最大艰辛的一门课。按照烟大生化系教学计划,动物生理学是一门选修课,授课时间为28课时,选用的是综合大学适用的国家教委评选出的优秀教材《动物生理学》。根据该教材使用经验,讲授时间最少需要64课时,并配有64学时实验课。王顺珍老师的实际课时数还不到1/2,且没有安排实验。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生理学,生理实验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安排与教材的要求相距太远。面对如此困难,王老师感到压力很大。怎么办?怎样保证教学质量?王顺珍老师可谓煞费苦心,采取以下办法:

一、端正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烟台大学动物生理学的教学目的应不同于像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也应区别于医学院校。烟大学生,除少部分进入更高层深造,大部分要到广大工、农、医等领域,从事指导生产实际的技术工作。通过生理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重要生理过程的机理、机制,触类旁通,而不是满足于记住更多生理知识。在工作中有需要时,有用的资料能够找得到、读得懂、用得上,从而在更宽更广阔的领域内,有很强的能力解决所遇到的生理学问题就可以了。为达此目的王老师反复精选教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着力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狠下功夫。

二、加强备课。由于教材和教学时间不匹配,教材体系不能搬用,王老师需要查阅更多资料、调整教学体系、制作直观教学用具等,她经常备课至深夜。王顺珍老师后多次开设此课,每轮都不是简单重复前一轮的内容,而是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要进行修改补充。吸取前轮长处,改进不足,每堂讲课前还要脱离教案默讲一遍,以检查有无不妥之处,直到自己感到满意为止。

三、自制大量投影片。王老师利用投影仪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突破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间不足的矛盾。

为了上好这门课,王顺珍老师不遗余力、付出太多艰辛。努力就会有回报:每次选修生理课的学生都有考取生理专业的研究生。建校初期,考研人少、录取率较低。作为一门选修科,每轮都有人考取生理专业的研究生,王老师觉得这是对自己生理教学的一种肯定。有一次,北大陈守良教授(时任北大副教务长,原生理教研室主任)专门给他的老同学、烟大化学生物理工学院院长陆瑶华教授打来一个电话说:这次北大生理专业研究生考试中80分以上者有三人,其中二人是北大本校的,另一位是哪个学校的?是复旦大学的?亦或是南开大学的?老师们都在猜测。最后核实才知道,竟然是烟台大学的学生。陈教授最后说“感谢烟台大学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学生”。

得知陈教授的评价,王老师感到很欣慰,认为自己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王老师还提到了她的一名学生张国宪。有一天,张国宪找到王顺珍老师说:老师,我一直不安心学生物专业,想转学计算机。后来听了您讲授的生理课以后,我觉得生物学也特别有意思。我现在不想转专业了,要准备报考生理专业研究生。当时他已经大三了,王顺珍老师担心他准备时间不够,不一定来得及。他却说:我想做,就来得及。考试结果他生理专业课成绩及格了,但总分未达到北大录取标准。他坚持再考,第二年如愿考取北大生理心理专业研究生。

从零开始,迎难而上

要把烟台大学办成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没有科研是绝不可能的,而且还要努力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刚到烟大,王顺珍老师参加了陆瑶华教授主持的国家教委和山东省科委资助的昆虫生殖的激素调控课题研究,就是研究无公害的昆虫激素农药。为检测药理药效,必须首先获得生长发育整齐划一的虫子,即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试验用虫—一种苹果小卷叶蛾的人工饲养繁殖体系。别看消灭一种害虫很难,但要把他们养活、养好更难。为了建立这样一个合格的试验体系,王顺珍老师用不同的饲料配方,做了三百多个试验,并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一个最佳宏观营养模型,获得了最佳饲料配方。用这最佳配方养出的虫子,数量多、生长整齐、发育同步,完全达到了试验用虫的标准。其理论成果《苹果小卷叶蛾的最佳营养模型》参加全国生物物理年会并在学术专刊上发表,获得专家一致好评。该无公害农药课题完满结题,但因是逐步减少种群数量,不是立竿见影立即杀死虫体,未能获后续经费支持。

之前的科研工作,不能再继续了。想要新开课题,要经费,没有;要设备,除简单的教学实验设备以外,科研所需专用设备为零;要资料,必须到北京中科院情报所等处才能查到。经过到基层调研,王老师发现植物组织培养这一新技术适合自己。用植物组织培养向下可进行农作物优良品种培育,特别在烟台果树之乡有用武之地;向上可进行植物胚胎发育,直至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科研的路子是很宽的。最重要的是它要求条件较低,虽然作为新技术有它的难度,但她爱人肖显华老师在中草药抗癌研究中,做过癌细胞和组织的培养,改作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上应该是没问题的。至于需要的培养条件和无菌操作的设备,要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自己创造了。植物组织培养需要恒温、恒湿、恒光照的培养室,当时只有一台空调,无法控制一大间实验室的温度达到要求,王顺珍老师就用纸箱壳围成一个小室,借用了一台温湿控制器,在木架子上铺上玻璃作培养架,一个植物组织培养室就做成了。没有无菌操作台,王顺珍老师就用实验室现有的木制细菌接种箱,虽然原始、简陋,但可达到无菌要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用品还是需要花钱的,学校给予资助5000元。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用这5000元做成了一个苹果的组培苗,建成了组培室,烟台大学可以做植物组培了!这当时在烟台可是屈指可数的呀。这为烟大创建生物技术专业(专科班)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学校引进高端人才增添了有利条件。一位日本归国博士,落户烟台大学,原因之一就是烟大能做植物组培。利用这个条件,他一入校就开始做组培试验,同时申请并获得省级资助经费几十万元,原先简陋的组培室改建成一个较高标准的正规组培室。

在组培苹果苗的同时,王顺珍老师还培养了花生培苗。有一次省科委的一位副处长前来参观,看到花生组培苗很高兴,建议王老师去申请省科委项目。之后王老师的花生基因工程项目顺利得到了省科委5万元资助。在花生组培研究中,王老师还发现有胚状体分化的现象,这是研究花生胚胎发育的极佳材料。如能建成花生胚胎发育的实验体系,就可研究花生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就可因此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王老师拿着花生组培照片,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先生指导时,范先生非常高兴的说到:“我知道国内只有两家做花生组培的,但都没成功。没想到你们做成了,非常不错,我愿意跟你们合作,把基因转化系统(菌种)给你们,你们去转化,将来成果共享。”王顺珍老师马上将此情况向学校汇报,学校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很快签定了与范院士的合作协议。随后,花生胚状体研究也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至此,组培技术为支撑的花生基因工程科研,从无到有开始步入正常轨道。

初心不改,回馈社会

退休后,王顺珍和肖显华老师围绕老年病的防治,进行了一些学习、研究和实践,并初见成效。

2001年肖老师被确诊糖尿病。他教营养学时,就注意到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病爆发、蔓延。肖老师预感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类似情况也将在我国大面积出现,于是前期进行了相关的知识积累和研究。如今没想到自己得了糖尿病,震惊之余,肖老师自制了一种营养粉,想用营养干预的办法控制血糖。试用效果非常理想。食用半年空腹血糖从8.7mmol/L降至6.1mmol/L以下,停用了降糖药,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食用16个月后,例行查体,发现血压也从原来的140-160/90-95mmHg降至120/80mmHg,甘油三脂从3-5mmol/L降至1.5mmol/L,体重降了10公斤。后续心电图正常,心脑供血改善,头晕呕吐消失,肖老师又停用了降脂、降压的药物,体检指标仍全部正常。就是说,食用营养粉,不吃降糖、降脂、降压药,这些指标也都正常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营养粉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必需营养素丰富,含淀粉相对较少,通过食用营养粉减少了糖尿病人多余的糖类物质,而增加了其缺少的必需的营养素,逐渐纠正了营养失衡、克服了代谢紊乱,病情全面好转,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顺珍老师近10年来严重便秘,心动过缓,最慢的时候是39次/分钟,看医生得到的回复是“心跳慢无药可治,就等着安心脏起搏器吧”。她的体重也偏高。后来王老师食用了营养粉,很快便秘问题彻底解决,体重由138斤降到115斤,心率恢复到了60次以上,解决了心动过缓的问题。对此医生都很惊讶。她面部的蝴蝶斑也消失,面色红润有光泽。

一些亲朋好友看到王老师的状况,纷纷询问并要求使用。用后都不同程度有了改善,很多人效果非常理想。王顺珍与先生申请并获得了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

王老师还进行了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一切血管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人脑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促进因子。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对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痴呆等重大疾病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王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优化了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矿物质、维生素的组合,制成了降同型半胱氨酸的营养食品。经试用三个月,肖显华老师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由16.5mmol/L降至4.3mmol/L。王老师的也由15mmol/L降至5mmol/L。其他人试用,也有类似效果。年青人效果更快、更好。王老师将这种组合物申请了专利,并获得了中国国家专利局授权。

退休后这两项研究,出发点原本是解决自身健康问题,但王老师看到中国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以上老年病问题普遍存在,如能推广则能惠及更多人,也算为“健康中国”事业出一份力。

刚退休时,王顺珍老师曾有愧疚感: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做什么事,回报社会还远远不够!现在通过努力,退休后能继续做点事情、出点成绩,能使更多人受益,王老师觉得很欣慰。

王顺珍老师始终对自己要求严格,要时刻保持先进性;凡事都做到不抱怨、好好干,一切都是为了党和国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回馈社会,如何服务人民,即使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

作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王顺珍老师希望年轻党员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扎根群众、关心群众,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把困难留给自己,要把国家民族情怀放在首位!


【审核:王志强    责任编辑:李荣梅】

上一条: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专栏(十三)|甘做实事银龄人,发挥余热夕阳红 下一条:“忆峥嵘岁月 诉烟大情缘”专题访谈系列活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