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典型引领

典型引领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典型引领 >> 正文

“忆峥嵘岁月 诉烟大情缘”专题访谈系列活动二

发布日期:2020-06-25    作者:     来源:     点击:

始于责任 忠于使命 源于热爱

             --记优秀共产党员 原人事处处长徐焕波老师

编者按:建校初期,我校广大离退休老同志满怀激情,怀揣理想,为烟大的建设发展挥洒了青春和热血。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一辈子都在默默地做、踏实地干,他们精于学术、乐于传道,他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为烟大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吃水不忘打井人,我们要始终牢记老同志的历史功绩,倍加珍惜老同志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更加深刻地展现他们“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烟大精神,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更多老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离退休工作处启动了“忆峥嵘岁月 诉烟大情缘专题访谈活动,深入挖掘和整理广大老同志身上的闪光点和崇高价值追求,带大家一起走进他们的峥嵘岁月、倾听他们的烟大记忆、传承好烟大精神!

本期人物简介:徐焕波,中共党员,1950年生人,祖籍泰安,1968年参军,19691月入党,19842月份从部队转业到烟台职业大学工作。烟台职业大学并入烟台大学后,在人事处工作,19893月任烟台大学人事处副处长,19984月份任烟台大学人事处处长,20049月份调任统战部部长,直至退休。现担任离退休党委委员、离退休第一支部书记、老教协常务理事。

求创新  谋发展

谈到徐处长和烟大的渊源,可以用“转角遇到”来形容。徐焕波处长是19842月份从部队转业到烟台职业大学,当时是烟台职业大学第17位报到的教职工。说起来和烟大没有任何交集,但有时缘分就是这么妙不可言。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正式建立烟台大学的通知》里其中一条是“原烟台职业大学的教职工,由烟台大学安排工作;原职业大学的校产由烟台大学统一使用,原烟台职业大学的两届学生由烟台大学继续培养,毕业时由烟台大学颁发专科毕业证书。”自此,徐处长就成了真正的烟大人!

在这里要介绍一下烟台职业大学的情况:烟台职业大学1983年开始招生两个班,依托当时的水产学校(现为烟大海洋学院)教育培养学生,住宿在盲哑学校。1984年招收的四个班租住在二轻校(现已合并于烟台职业学院)。教职工20多位,烟台师专(现鲁东大学)的史远伟校长全面负责烟台职业大学的工作,当时的职业大学根本不像一个高校,真可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没有校舍,全靠租房上课、办公,开始办公的地方是在二中校办工厂和水产学校,后扩大到体育巷和南山路小学,最后又扩大到虹口宾馆。早期调入的教师也都是租房子住。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很差,多数教工情绪低落。

198436日史校长给当时烟台职业大学全体教职工开会传达烟台市委会议精神,烟台市正在筹备创建烟台大学,会议共通报了9条重要事项。听到这个消息后,烟台职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都非常振奋,对未来充满信心,自此之后,烟台职业大学的教职工主要忙于两件事情:一件事是继续完成8384级在校生的正常教学管理工作;另一件事就是忙于烟台大学筹建的前期准备,如到烟台大学的规划用地里丈量土地、清点树木棵数等工作,以便给当地的老百姓进行补偿。当时非常辛苦,但大家谁都没有怨言,每个人都感到责任在肩,要为烟大的创建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全面做好烟台大学的筹建工作,1984年烟台市专门成立了由时任烟台市委书记王济夫同志任组长的烟台大学筹备领导小组,分设教学组、财务组、人事组、基建组,下设一个办公室。人事组当时主要是由烟台市人事局组织的人才招聘组,于845月赴北京、东北等地招聘教师,由两校来烟大援建的校、系领导把关,坚持高标准、宁缺毋滥,引进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师,支撑了教学的重任,为烟台大学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批教师基本都已退休。人事组同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上刊登招聘信息,以此吸引国内外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关注。直到198555日,根据52日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烟台大学机构设置方案的批复》精神,学校正式成立人事处,王义端副校长分管人事处,首任人事处副处长王振华老师,此后人才招聘工作由学校自己负责。

截止到19855月份,通过招聘引进和借调等形式,学校师资队伍已扩大到11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和待批副教授近30名,讲师50多名。北大、清华热情支援,两校确定四名教授、六名副教授、十二名待批副教授、一名讲师长期来烟大担任或兼任正副校长、正副系主任和有关处、部领导职务。同时还会陆续从北大、清华选聘教授、副教授来烟大进行短期讲学。

为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创建一流的烟台大学,1985年由省政府出资委托北大、清华两校代培了202名研究生班学生,后留烟大近百名毕业生,紧接着继续在职做论文,取得了硕士学位。另代培了57名硕士研究生,大多留在烟大任教。87年、88年、89年这140多名研究生陆续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成为强大的新生力量,基本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

另一个办法就是学校继续加强招聘引进工作。学校人事处多措并举,一是利用毕业季主动到各地参加大型招聘会,二是主动出击走进和我校专业对口的重点高校,与研究生处直接对接,甚至为收到更好地效果直接到毕业生的宿舍楼门口贴招聘信息,吸引人才。

1990年,我校教职工总数达到997人,其中专任教师381人,高级职称占15.6%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占70%,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达59.8%。这在全省高校中比例都是较高的。

烟台大学建校初期,中央和省市有关领导就对烟大提出了“烟台大学应锐意改革,努力办成一所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创新精神、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的要求。我校自建校之日起就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校的战略发展思路,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兴校、强校以及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和基础建设质量上水平的希望工程,紧抓不放,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形成五种力量,有力地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实行聘任制,形成一种压力;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的措施,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形成一种牵动力;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的措施,形成一种约束力;采取有力的培养措施,形成一种提升力;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形成一种凝聚力。学校经过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规划和1991年至2000年发展规划的实施,特别是十五期间积极实施人才工程,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使师资队伍从数量到质量产生了一个大的飞跃!为了给引进的人才创造更好地生活和工作环境,学校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在完善引进人才政策的同时制定了引进人才特殊政策,盯住前沿学科,有针对性地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了主动,仅20041月至9月就新增教师120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5名。

比如当年我校引进光电学院李作宏、戴振宏两位博士,在职称评聘上不因循守旧,不论资排辈,给予政策支持,两位老师评实力先后从讲师直接评聘为教授;比如为了保证英语专业硕士点成功申报,学校重点引进陈忠华教授,在人才引进中遇到重重阻碍,学校积极协调烟台市人才中心给予政策支持,采取超常规举措有力解决了引进人才的各种顾虑,保证人才的顺利引进。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烟大精神,在烟大人才引进工作中展现地淋漓尽致,为建设高水平的烟台大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止到2004年烟大建校20周年时,我校专任教师共934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72人,占50.5%;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任人员)190人,占21%;绝大多数教师毕业于全国重点高校或科研院所,也有国外著名大学的归国留学生,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科专业结构都比较合理。

1990年春天人事处全体人员在一号学生宿舍前植树

(左一为徐焕波老师)

无奋斗  不青春

担当的情怀最感人,燃烧的青春最可敬。徐处长19842月刚到烟大时才34岁,正意气风发、风华正茂。之后26年的青春岁月全部献给了烟大,与烟大同奋斗、共成长!

在部队时,徐处长先后在师政治部和济南军区炮兵政治部工作,相对比较舒适,机关打水、拿取信件等日常工作都由通讯员负责。转业到烟台职业大学后,所有事情都得亲力亲为,加上人少任务重,当时他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但好在一直在部队负责干部工作,对于人事工作操作流程驾轻就熟,他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

由于当时烟大在筹建阶段,人手少,具体办理教职工调入手续的工作人员只有徐处长一人。从19845月份开始,人事局招聘组出去招聘后,经过筛选和在北京的校、系领导同意后,陆续有大量调入人员材料转回学校,需要协助办理相关调入手续。徐处长就每天忙于到市人事局、劳动局、派出所办理档案、户口和调入手续等事宜。当时手头资料如山,工作干不完,他只能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连轴干。

比如当时调入一位老师,徐处长需要到人事局(现南山公园附近)办理户口审批手续,再从人事局拿着批文到派出所办理户口准迁证,再将户口准迁证和学校的商调函到邮局发出;持购房条到烟大基建指挥部(办公地点在市卫生局招待所,现毓璜顶宾馆附近)取支票,然后再到房屋开发部门(现大海阳立交桥附近)领房证,最后到房屋管理处取钥匙(现魁星楼隧道西门右侧位置),准备好住房迎接调入教师的到来。这还只是一位老师的正常办理手续,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不知道要反复跑几次。当时烟台市的公交车乘坐非常不便利,徐处长每天就骑着自行车在烟台市大街小巷来回穿梭,办理各种手续,一天下来不知道骑了多少里地。有时在狭窄小巷与人不小心剐蹭,衣服被刮破好几次,今天再次说起来觉得还挺好笑,但当时确实很恼火和尴尬。现在回想起来,当年那样不知疲倦的拼搏,得益于尚年轻,更源于参与到烟大创建工作的强烈的荣誉感和高度的使命感!

一直以来市人事局对我校人才引进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把建好烟台大学为己任,对专业教师引进从不设卡,徐处长一直心存感激,由于工作关系经常接触,与市人事局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成为了一生挚友!

谈及以往学校老领导,除了杜建寰书记被大家传颂至今的勤政克俭的优良作风外,徐处长还给我们提及两个人、两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时任烟大校长的沈克琦同志。1984828-93日的“烟台大学专业设置规划会”期间,沈校长专程到水产学校看望烟台职业大学教职工。沈校长首先对大家在很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做好职大的教学管理和烟大筹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接着沈校长鼓励大家要克服困难,继续为创办好烟台大学而努力工作,他提到了当年在西南联大艰苦环境下求学的情景,没有桌椅,学习、吃饭都是站着的,随时还要防备日本飞机的轰炸。当时条件那么艰苦,没有人有抱怨,因为大家有信仰、有理想,同时西南联大培养出那么多的优秀人才,因为师生们有知识救国的热情,更因为西南联大汇集了当时国内几乎所有的精英、大师。听完沈校长的讲话,徐处长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工作不再有畏难情绪,工作再苦再累和当时西南联大的情况比都不值一提。所以外出招聘,为了节省住宿费,他睡过大通铺、地下室;为了节省餐费,他天天带着饭盒泡方便面吃,以至于现在再也吃不了方便面。但他都没有叫苦叫累,始终用西南联大精神激励自己。二是对师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此真正读懂了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师资队伍建设的至理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这是一所大学的魂,是安身立命之本!西南联大能在茅草房中培养出誉满全球的人才,关键在于有好的师资队伍、有大师。建设高水平的烟台大学,也应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有了这样的信念坚持,徐处长一直在为找到好老师努力拼搏,真是到了如饥似渴盼人才、千方百计求人才,也经常为引进了优秀教师欣喜若狂!

还有一位是当时负责人事工作的王义端副校长。1986年部分教职工依据烟台市关于东口以外(金沟寨立交桥)的工作单位发放误餐补贴的有关规定,向学校提出发误餐补贴的要求。王校长充分调研论证最终提交学校党委会研究通过,符合条件的每位教职工每人每个月补贴4元左右,这算是烟大教职工的第一份福利发放。但事后每个月王校长都会把发给他的4元补助作为党费交给所在党支部书记徐焕波老师手中,徐处长不解,这是每个人应得的福利啊,王校长解释说自己作为分管领导,积极回应教职工关切、解决问题是分内应当之事,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收这个钱心里不踏实,并叮嘱徐处长和谁都不要提及此事。要知道当时王校长的工资也就153元,4元钱分量其实蛮重的。但他一直每个月多上交4元党费,直至19873月份调离烟台大学。当年的党员交纳党费情况统计表徐处长一直保存至今,每次看到都感慨万分,这就是当时烟大校领导工作作风的一种集中体现,大家都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劲儿往一处使,心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努力把烟台大学建设好!

一路走来,徐处长一直秉承着烟大人的初心和使命,恪尽职守、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青春,挥洒着汗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舍小家 顾大家

建校初期,人事处工作人员比较少,加上招聘人才任务比较繁重,徐处长经常出差外地考察拟调入人员情况、参加各类大型招聘会、进校园招聘应届毕业研究生等,每年至少出差2-3次,每次最少10天,最长的时间一个月,根本顾不上家。当时孩子刚上小学,更是无暇辅导孩子功课,陪伴孩子的时间都屈指可数。开家长会时,徐处长基本都是缺席的。对于孩子和家庭,徐处长始终非常愧疚,但工作就是这样,为了大家,只能舍弃小家。所以熟悉的人都知道,他的小孙女从小上学、辅导功课、上各类特长班都是徐处长亲力亲为、全程陪伴,他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弥补对儿子当年的父爱缺失,弥补对家庭责任的缺位!

树形象  展风采

在采访过程中,说起以前的事情徐处长件件了然于心,关键事件都能具体到年月日。我发现徐处长手头有好几个本子:一个是工作日志,详细记录了每天做了何事、领导部署了什么任务、系部反馈了什么问题等;还有8本分门别类的人事工作法条法规,内容都熟记于心,在工作中照章办事。和徐处长共事过的都知道他随身还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记录着教职工反映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学校是如何研究决定的、如何给教师答复解决的等,任何人随时提起,他都能随时从衣服兜里掏出查阅、解答。工作勤勉努力、严谨细致程度可见一斑!

正因为工作突出,徐处长曾多次被烟大、烟台市、省高工委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烟台大学机关后勤管理服务最佳个人”荣誉称号(这次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相关教职员工自下而上民主推荐出来的候选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评价活动只开展了这一次,受表彰的只有2个最佳单位和3个最佳个人,徐处长非常看重这个荣誉,俗话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能得到广大教职工的认可,徐处长感到无比欣慰!)。1998年被教育厅授予“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12月在山东省建国后第一次全省统战工作会议上被授予“山东省统战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8年作为离退休党委455名党员中的优秀代表推送到学校,被授予“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现在很多老同志都还清楚的记得,当年郭明瑞校长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讲到:“徐焕波处长是我们学校对外展示形象的一个窗口、一面旗帜,他对每一位应聘者都以礼相待,付出真情实意,切实为老师解决实际困难,做到用感情留人,为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徐处长的老同事对他的评价吧:

我眼中的徐处长(陈忠华教授)--200210月,我由外校转入烟台大学。此前,烟大为了我的顺利转入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此后,学校又为了稳定我在新环境下的生活和工作,也做了许多事情。操办这些工作和事情的,是外国语学院和人事处;当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是韩晓玲教授,管人部门的领导是徐焕波处长。学校为我做的这些工作和事情,我一直都心存感激,至今不能忘怀。心存感激,是因为两个单位和部门代表学校操办的那些工作和事情实实在在地温暖了我;不能忘怀,是因为这些工作和事情真正体现了学校以教师为本、尊重人才、积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发展理念,在我的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借此机会,我要向外国语学院和人事处以及两个单位和部门的时任负责人与领导,表达诚挚的谢意,并且把这种谢意延伸至当时的郭明瑞校长和江林昌副校长。

工作中的徐焕波处长,他的工作作风和品格,我感受最深刻和直接的是,对教师热情谦恭,对工作严肃谨慎,求贤纳士不卑不亢、锲而不舍,人事管理既把握政策和原则又能适当灵活融通处理。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他能带着感情去做师资引进工作,这就首先把学校的温暖传递到了被引师资的心里。这样的工作作风和品格,在我所接触过的好几位高校人事处长中是十分突出的。

有三件事可以鲜活地支持我在上面表达的感受。

第一件事,在我动念转校的彷徨之中,徐焕波处长曾专门打电话给我,强调学校对我转入烟台大学的欢迎态度,认真解释我对新单位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关切,自信而又动情地介绍烟台大学的发展前景。这次电话,对我最终在思想、精神和感情上接纳转入学校,具有很重分量的意义。

第二件事,我是以引进人才特殊政策的方式转入烟台大学的,在我已经进入新单位工作但又出现心理波动的情况下,徐焕波处长同原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廷国教授一道,带着郭明瑞校长亲签的工作函专程前往转出学校,并向当事校领导解释情况,求得谅解,化解我与转出学校之间的矛盾,舒缓我的心理冲击。之后不久,徐焕波处长又曾陪同江林昌副校长赴我的转出学校参加校庆活动,为亲和两所学校的校际关系做了很有意义工作。

第三件事,初到烟台大学,我生活中的微环境很不安宁,对我的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徐焕波处长对此十分关心,亲力亲为,上下疏通,多方协调,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很快提出并落实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极大地安抚了我动荡的思想情绪,使我得以很快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学科建设工作中来。

--陈忠华教授,为我校重点引进人才,他的到来为外国语学院硕士点的申报成功起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当时调入烟大时放弃了原有学校的档案和户口等所有材料。

我心目中的徐焕波处长(李作宏教授)—徐焕波处长是我到烟大工作以来印象最深、给予帮助最大、最感谢的老领导老前辈之一。我记得在时任光电学院院长孙金祚教授的引荐下,第一次来烟台大学见到徐焕波处长时,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待人真诚、客观实际、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悉知我的情况后,徐处长说:“学校现在非常需要人才,非常诚恳地欢迎李老师来烟台大学工作”,并向我介绍了学校当时的教学科研现状,“尽管我们非常希望你能来烟大工作,但是学校目前各方面的条件还很有限”,徐处长接着说:“烟大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现在的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距离北京高校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请先了解一下学校的情况,看看是否适合你将来的发展;如果认为烟大不适合你,申请其它学校我也会非常高兴的接受”。听到徐处长的这番话,我非常感动,感觉很真诚、切合实际,又暖人心。徐处长能够非常客观实际地介绍学校相关政策和情况;尤其是能够本着从我们年轻人个人发展的角度进行交流,非常难得。客观地说,我同徐处长第一次接触时,他的个人魅力和留给我的非常好的印象,是促使我来烟台大学工作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坚定了我学成后回山东为家乡人民做贡献的决心!

在我担任光电学院院长职务期间,徐处长依然为学校的发展不辞辛苦、不徇私情地工作。我记得有一次徐处长向我引荐一位应届博士研究生时说:“我引荐的这个人,希望你们不要放宽录用标准,一定要看他的专业水平和发展潜力,不要因为是我推荐的就接受”。徐处长这种工作中不徇私情的良好品德使我敬重万分。

在离任人事处处长职务以后,徐处长每次遇到我时都依然在关心着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即使在他退休之后依然如此。徐焕波处长是我最敬佩的老领导、老前辈之一,是我心中的一面旗帜、学习的好榜样!

--李作宏 物理学教授,山东省高校首席专家,原光电学院院长。1998年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理论物理博士学位,2000年于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来到烟台大学工作,2001年晋升为教授。

我的第一任老领导(王志强处长)——我留校工作至今31年,其中前15年是在徐处长的领导关怀下度过的。徐处长为人正派,严谨、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着我,至今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谢徐处长多年来的教育培养。徐处长仿照在部队时使用的格式制作的卡片簿,动态地清楚地记录着学校所有人员的基本信息,是我们人事工作的活档案和好帮手。19903月我随徐处长到省内外搞外调考察一个月,徐处长从家里带着饭盒、大蒜和奶粉,一路上精打细算,不乱花单位一分钱。为了赶时间,从宝鸡到西宁我们乘坐的是火车硬座,夜间的西北气温明显偏低,窗外有时还飘着雪花。当时冷得实在难挨,在中途停靠站,徐处长下车自己花钱买了只烧鸡和小瓶白酒,用来驱赶夜晚的寒冷和困意在西宁,外调人员说五点半要来招待所请我们吃饭。五点不到,徐处长就带我早早离开房间下楼,远远看到那人走进招待所,尔后又离开,我们才去餐厅打饭。当年的情景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徐处长现在担任离退休党委委员、离退休第一支部书记、老教协理事,以新的身份继续为学校做贡献,我也得以继续在徐处长的关心支持下工作,这是我的福气。学校有很多像徐处长这样的老领导老前辈,为了学校的事业,一直奋斗着奉献着,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忆和学习,在此由衷地感谢他们,祝广大老同志健康幸福!

--王志强,现任离退休党委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处长,1989年毕业留校至2004年一直在人事处工作,与徐处长共事15年。

致烟大  诉情缘

采访最后,我们邀请徐处长在留言簿上写下对烟大的美好祝愿,这位古稀老人这样写道:

19842月,我转业来到烟台职业大学工作,当时34岁。紧接着全身心投入到烟台大学筹建工作之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初来烟大的我还是一名年轻人,现已到了古稀之年。白发似雪见证着沧桑,皱纹如壑深藏着记忆,我有幸亲身经历、见证了我校发展壮大的历程。36年虽算不上沧桑,确也是漫漫风雨路。三十六载风雨兼程,在北大、清华勠力支持下,烟大乘势而上,以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现已办成了一所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积淀了深厚底蕴,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成为黄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36年铭记了我校的辉煌成就,让我感慨万分、兴奋不已,为有幸参加了烟台大学的创建并为之贡献出了微薄之力而感到无比自豪,我爱我校!

烟台大学有北大、清华两校的基因,愿我校集两校历史之底蕴,永创佳绩,再攀高峰,诚挚祝愿我校华章永续、前景辉煌灿烂,明天更美好!

采访后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像徐处长一样的老一辈的烟大人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他们胸怀全局、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担负起建设烟大的时代责任。我们要从他们手中接过接力棒,为烟大更美好的明天奋勇搏击!

(以上资料皆来源于徐处长口述整理而成)

 

上一条: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专栏(二)|心中的歌儿唱给党听 下一条:党员——金子